优秀学子

优秀学子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生工作  优秀学子
青春榜样 | 汪煊:以水的深度对待学习,用火的热度做好服务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撰稿 | 汪 煊     发布时间 : 2021-03-16     浏览次数 : 459

汪是水的深,学习的深度;

煊是火的热,服务的热度。

他是英语187班的汪煊,现任外国语学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主持过院校课题,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屡次获奖。他是浙江师范大学优秀团员,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行动先进个人,更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位于班级前列,不少人对他的学习模式怀有疑问,因为很少看到他长时间专注学习。对这一疑问他有着自己的见解——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平时不断积累的碎片化学习时间,让他比起那些考前刷夜冲刺复习的同学有着更加扎实,雄厚的知识积淀。



认识自己,实现自我


 在谈及学习规划时,他提到:“我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我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所以我给自己制定的每日学习规划也是碎片化的。每天复习1000个单词,学习两篇外刊新闻报道,完成半小时CNN英语听力,进行1小时法语(第二外语)学习……我的每一个规划都不会花费超过一小时的时间,所以我也不需要一直待在某一个地方与知识死磕。并且得益于碎片化的规划,我能够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去做学生工作和志愿活动。

同样的,他在每次期末考前都不需要非常紧张的复习,因为要考的内容都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里复习过了,他正式为期末考试做准备的时间经常是考前一个月。

同时,他也强调: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与其抱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念头在短时间内将精力浓缩、集中,‘揠苗助长’,我更愿意用我碎片化的时间不断浇灌知识的幼苗,让结下的果实更加饱满。”


热心服务,党员情怀


他加入学生会的初心是为了锻炼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埋头读书,但进入大学以后,大家与社会不过一墙之隔。为了提前适应社会,苦读式的学习模式无疑需要改变。他在学生会中学习到的第一件事情是礼貌,要明确自己“服务者”的定位,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在学生工作中学到的第二件事是勇于尝试。大二的时候他跨部门加入了学生会办公室,第一次做评优评奖、第一次认真看个人考核表、第一次做会议记录,很多次尝试以后,他对这个部门的工作逐渐熟悉了起来,细致繁琐的内容也不再枯燥。




课余时间,他积极参与院校志愿者行动。他说:“每一次志愿者经历都能让我交到新的朋友,有不同的收获。”他的志愿者时长累计已超过200小时,但他始终对这一服务同学、提升自我的过程乐此不疲,始终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坚持不懈,水滴石穿


于他而言,单词正是那湍流下的顽石。他每天背的单词只有25个左右,而且同一本词汇书他通常需要背十来遍才能够完全记忆,专八词汇确实很难,背了将近20遍以后才勉强记全。从大一到大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复习而不是学习新单词。他说:“想要保持一锅温水的温度,需要时不时添点柴火。”

背单词的好处其实很明显,在无法使用字典的情况下,词汇量更大的人往往能够更流畅地阅读完试卷上的文章;在遇到近义词辨析和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的题目时,词汇量大的同学便有可能达成“看完题目即得答案”的成就。



学习的时候要有水的深度,服务的时候要有火的热度。面对任何的挑战,可以选择一鼓作气,也可以选择慢工出细活。汪煊认为,大学不是一个作秀的地方,只靠考试周的临时抱佛脚,虽然能取得体面的高分,却对自我的提升毫无用处。在这里,大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着步入社会前最后的自我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