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

优秀学子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生工作  优秀学子
宾大、哥大等10所世界名校Offer,全额奖学金:浙师大外语女孩的逐梦之旅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撰稿 | 吴钦怡     发布时间 : 2021-04-17     浏览次数 : 708

沈蓥,开元网页版英语175班学生,曾获得开元网页版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模拟上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课件设计三等奖,校微课大赛三等奖等;现已收到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范德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加州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波士顿大学、爱丁堡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10所世界百强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伊利诺伊香槟大学提供全奖,范德堡大学提供半奖)。



选择,为梦出发


“人生这么漫长,要坚守人生信条,要不断追寻目标。”不同的平台环境让沈蓥遇见了崭新的自己。

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自己研学下一站的沈蓥,早在大一暑假便作为优秀交换生代表赴美交流学习。在纽约大学的课堂上,她与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埃及等国家,从16岁到40岁各年龄段的同学一同研学,就诸如“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的议题进行辩论。一次阅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围成圈,轻握左边同学的手,把力量传递下去,慢慢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启发学生对“strong connection”的理解。课堂之外,她乐于体验异乡风情:在百老汇欣赏歌剧,在中央公园听街头艺人的琴声,在街头观赏涂鸦,所到之处,无不充满开放自由的艺术气息……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文化碰撞的魅力在她心中激荡,“或许除了按部就班地毕业、工作,还可以去更广阔的世界看看?”怀着这样的想法,她在心中埋下了去国外深造、继续在英语教育领域学习的梦想。

大二上学期,沈蓥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令她收获尤丰的是“美国文学”这门课程,透过“文学”这个小小的口子,她望见了它背后短暂却丰富的美国文化;课堂上,一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小诗Stopping by Woodson a Snowy Evening 深深震撼了沈蓥。沈蓥说,如果人的一生总有一个从浑噩中醒来的转折点,那么这首诗就是她的转折点。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感恩外国语学院,让我获得了丰富多元的资源、机会和环境。”沈蓥直言扎实的师范理论课程让她心生踏实感,定期举办的各类优秀开元网页版讲座和文化活动也让她不缺榜样与动力。此外,她也提及了掌握学院给予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比如纽约大学的访学机会来自学生会国际交流服务部的公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交流学习机会也需时常关注实时信息,把握机会。


坚持,引航前路


虽是从大三开始申请研究生,沈蓥很早就认识到了“尽早准备”的重要性。国外学校的申请设置了许多标化成绩的“硬门槛”,比如GPA和托福、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GPA关乎大学四年的成绩,一刻不得怠慢;托福有效年限为2年,可选择在大三开始备考;GRE有效年限则是5年,所以可尽早准备;口语和写作作为国外学校的易设门槛(如哥伦比亚大学就分别在写作和口语上设置了26分/25分的高门槛),但又恰是国内学生的两项短板,需要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训练。

“明白‘做什么’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还是‘怎么做’。”2020年,疫情的不可抗力让所有考试堆积在同一时间段,如何合理地分配精力成了一大问题。沈蓥总结出了一套方案:为了体会不同考试模式的手感,预估试卷难度,并查漏补缺,寻找弱项,先刷两套模拟题练手,而后再进行高密度、长时间的专项训练。在最紧张的阶段里,沈蓥从晨起到入睡间的每分每秒无不被置于计划之内,一天结束后精疲力竭是常有的事。但沈蓥也于“苦”海中感受到了“求知若渴”的乐,“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也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沈蓥最终取得了托福111分、GRE333分的优秀成绩。



除了类似语言成绩的“硬门槛”之外,国外的学校还比较注重学生的“软背景”——申请者需要多参与实习工作和各类英语相关赛事,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实习经历。疫情过后,各种考试、交换学习后的课程补缺、实习工作接踵而来,压力重重……但是沈蓥表示,多个任务其实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彼此促进的,比如语言考试的训练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故而在论文写作中,笔下文字将更富有条理。因此,在明确了“申请英语教育专业研究生”这一目标后,沈蓥果断地带着计划和目标开启了“多任务并行模式”:一方面她积极准备语言考试,另一方面她也参加了校英语师范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锻炼了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

在此基础上,她也不断地参与教学实习:从教授对象来看,她的实习工作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参加校内组织的四六级辅导岗、金华市高中实习实践周到暑期回到家乡通过面试尝试的小学、初中教学……一次实习课上,沈蓥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提早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余下的时间无所适从,于是她随机应变,让学生一对一实践所学的对话;课程结束后,沈蓥的应变能力得到了老师的称赞,这让她既感动又备受鼓舞。每个阶段的教学不仅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也体现在了她所提交的研究生申请的个人陈述和面试中。尤其在与导师的面试交谈中,沈蓥自信而坚定地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批判性理解。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悟到,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感受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先做人,再学习”一直是她的第一条德育理念。另外,她更倾向于“激发式的教育”,她期待学生不仅仅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能够真正热爱英语,最终拥有“双语学习者的思维和视角转换”。这些想法与导师的教育思路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她能够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望,远路迢迢


沈蓥十分感谢室友的支持。在刷题的瓶颈时期,在看不到未来的迷茫时刻,幸而有这样一群人支持着她。她们各自的经历、目标不尽相同,却有着同样热忱而可爱的心。在信息阻滞时交流沟通,在意见不同时相互包容,一起闪光和优秀着。



于她而言,英语学习是一场关乎终身的学习,她将继续在英语领域钻研和学习,规划未来的每一步;此外,热爱语言学习的她还开启了新的挑战——学习西班牙语,她希望能在语言学习的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永不停辍。

最后,她想给学弟学妹们一句最务实的建议和最真挚的祝愿:“提早规划,切勿放弃,也永不放弃。”因为,“且挨过三冬四夏,雪尽后再看梅花”,将是一片盛势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