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网页版科研

开元网页版科研

当前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开元网页版科研
开元网页版外院 | 北山问道第130讲:孙立春教授开讲“中国当代小说在日译介与传播70年”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撰稿 | 刘 娣 朱春丽      发布时间 : 2021-05-21     浏览次数 : 432

2021年5月18日,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孙立春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当代小说在日译介与传播70年”的讲座。讲座由日语系主任金稀玉副教授主持,我院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孙教授指出,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已有70年之久,根据时代背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49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至1992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孙教授分别从日本译入与中国译出两个板块进行梳理分析。



紧接着,孙教授针对这三个阶段的译介情况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首先,1949-1972年这个阶段,是属于中国小说在日译介的一个黄金时期。在此阶段,日本选择译介的小说题材多为农村、战争、革命历史与工业等,通过“全集”和“选集”,译介了几乎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在日本的译介具有全面性同步性两个显著特征。对于这一时期的译介情况孙立春教授总结认为:日本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中国流行的作品几乎都有同步译介。由于翻译的赞助者大多为左翼政党等团体,中国当代小说的译介也无需支付版权费用,因此在翻译时不必考虑翻译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中国也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主动且积极地向日本进行主流文学作品的推介。


1972-1992年这一阶段,中日关系正常化,大批对华友好人士来到中国,在反省历史的基础上,怀着浓厚的赎罪意识,想要把真实的中国传到日本国内。这一时期,由于中国文革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自身开始呈现审美多元化,译者和研究者逐渐以审视纯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国当代小说。同时,这一时期中国主动译介到日本的作品也逐渐脱去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以《人民中国》为代表的期刊译介的主要是浩然小说和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80年代作品。总之,这一时期译介到日本的小说更全面更深刻。中国当代小说也已更完整、更立体的姿态展现在日本读者面前。


1992-至今,这一阶段日本出版社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译介中国当代小说的动机已荡然无存。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从数量上看虽有增加,但从比例和影响力而言,则进入了“黄金时代”之后的萧条期。主要对武侠小说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小说及有争议的小说的译介力度较大。


最后,孙教授指出,在了解完194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史后,可以发现日本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印证了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江凯在《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一书中的观点:“通观整个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整体上基本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向文学审美回归,由社会学材料向文学文本回归,由单极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样一个趋势。”

在提问环节,孙教授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对于大家提出的“现当代文化的传播手段有哪些?”“如何选取翻译文本”“如何做出比较好的课题与论文”以及“小众作家的研究价值”“以什么样的标准判断研究对象的可比性”等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副院长徐微洁教授为孙教授颁发了讲座证书,本次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