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至13日,“新时代全国一流翻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一流翻译专业建设为契机,与兄弟院校的广大师生共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一流翻译专业建设的相关事宜,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如何为国家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语言与翻译系、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系、浙江省翻译协会、浙江大学出版社协办。
本次会议分为主旨大会、线下六个分论坛、线上四个分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全国50余所高校1600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聚焦开元网页版热点、探索开元网页版前沿。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柴明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陶友兰,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许多,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梁君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云虹,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肖维青等做了专家学者主旨报告。
在线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分论坛中,翻译系主任桂文泱老师首先对翻译系相关翻译实践和研究工作进行宣介,然后介绍开展的婺剧翻译研究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外宣婺剧,建议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在线下文学翻译分论坛中,陈茜、罗浩敏、黄姝婧三位同学与其他院校师生积极交流与讨论。
陈茜同学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在翻译《本草纲目》时,罗希文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比如对照索引、语境转化、文化差异等方面,并给出了具体例证。同时也指出了译本中的不足,以及带给我们专业译者的思考借鉴——跨学科学习的必要。罗浩敏同学提到,现行的《西游记》四种英译本中,李提摩太的译本的价值未被完全重视,缺少宗教神学角度的深入解读。她的论文从李提摩太的宗教身份出发,结合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社会思潮和宗教运动,认识译本的宗教意义,在这个面向上,更接近李提摩太的宗教思想,以及他翻译这本书的意图。黄姝婧同学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对严复《圣经》译本的翻译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比《圣经》英王钦定本和严复译本,分析了严复《圣经》译本以古雅汉语为译语的语言特色、归化的翻译策略、淡化的神学内涵三大特点,进一步思考了严复的翻译方法以及译者在宗教文本中发挥的作用。
在线下应用翻译研究分论坛中,王禧同学分享了自己和组员在撰写论文时的思路与设计。团队以入选“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的著名古村落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文本分析、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古村落文化译介与传播现状展开调查。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她们撰写报告,建议相关部门组织文化人类学研究项目,挖掘需要译介的地方文化内容,完善译介内容;创新“政-校-村”合作模式,组建兼职专职结合的专业翻译团队,提高翻译质量;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加强多语种网站平台的建设,助力古村落文化“走出去”。
在线上文学翻译分论坛,刘欣媛同学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参照,对《背影》的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进行了探究,对比二者译文在措辞、内容、读者反应上的相似与不同,最后从译者角度和译文角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译者翻译的因素以及散文翻译应该达到的境界。
会议最后,大会为十二位优秀本科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优秀本科论文奖。其中,翻译系王禧同学与其团队的《“互联网+”视角下江南古村落文化译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金华古村落为例》被评为优秀论文。
这次研讨会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互动、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推动了一流翻译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