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完成受理申报、通讯初评、会议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课题名单公布。我院兰良平老师主持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动性的话语建构和发展路径研究”、李婷老师主持的“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影响研究”、蒋硕老师主持的“晚清西方汉学文献在华流传与典藏机构研究”项目获批立项。
“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动性的话语建构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基于负责人在社会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中提出的能动性身份的叙事话语建构和发展理论,结合互动社会语言学中的会话推断和语境化理论、语言人类学中的语言社会化理论和知识话语分析(epistemic discourse analysis)中的话语、互动和知识关系的理论,提出学习者能动性在个人建构、互动建构和知识论建构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立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互动历时行动研究,聚焦文本解读、故事讲述和主题辩论三种言语事件,在共时维度上研究英语学习者能动性的话语建构,并以此为基础,在历时维度上探讨英语学习者能动性的发展路径。
个人简介:兰良平,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开元网页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语言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课堂话语研究、叙事话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一般项目2项。在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外语界》、《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主流开元网页版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1部,截至2021年第10次重印。
“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影响研究”,通过对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这一中国文化载体在西方时空语境中的流转和命运的细部梳理、呈现和研究,试图提供一个史学领域东学西渐的重要范例;因这部法文版《中国通史》以朱熹《通鉴纲目》为蓝本,又影响了黑格尔、韦伯、庞德等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和创作,是法国汉学的奠基作品之一,所以其相遇互鉴具有人类文明交流的典型性和影响力。该课题涉及史学、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重学科范畴,并运用汉语、法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跨文化探索,是人文学科深具时代特征的跨领域综合性研究。
个人简介:李婷,法国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汉学和法国古典文学。主持国家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国际汉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有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数篇,并在多个国内外开元网页版会议上发言。
西方汉学是西人认知与研究中国的重要载体,是西方中国形象建构的主要推手,也是中西关系与文化交流的关键渠道。近代西方汉学已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大批汉学文献旅行到中国,主要收藏在国内三个地区。这些文献被传教士、汉学家和中国学人群体阅读、参考、选译、出版,形成了流传、典藏、利用与再生产的循环。研究运用书籍史、文献学、翻译出版史等方法考察境内现存近代西方汉学文献,重构晚清汉学文献流传历史、收藏区域空间和相关的中外汉学互动,这既可挖掘大量境内善本汉学文献,明晰晚清西方汉学流传与再生产方式,也将为当下中国学研究与中西文明互鉴提供珍贵资源与历史经验。
个人简介:蒋硕,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翻译学、比较文学。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