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网页版科研

开元网页版科研

当前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开元网页版科研
开元网页版外院 | 北山问道第137讲:非洲传记为何诱人?—以曼德拉和尼雷尔为例
来源 : 外语学院老师     作者 :  撰稿 | 刘 艳 摄影 | 陈垂敏     发布时间 : 2021-10-24     浏览次数 : 269

20211021日晚,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非洲传记为何诱人?—以曼德拉和尼雷尔为例”的开元网页版讲座。讲座吸引了外语、人文、教育等多个学院的师生前来参加,其中包括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传记文学研究著名学者陈兰村先生、俞樟华先生、邱江宁教授、王国均教授等。讲座由胡伟杰副院长主持。



讲座内容


讲座伊始,赵白生教授提出为何要聚焦非洲。在赵教授看来,非洲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传记问题,并以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为切入点。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后,多家欧美权威媒体将其称为坦桑尼亚作家。赵白生教授认为,这种说法“不得要领”,比较妥帖的说法应该是“出生于桑给巴尔、定居在英国的英语作家”。从古尔纳的身份定位出发,赵教授指出,理解非洲,特别是非洲文化方面,要避免浮光掠影不够精准,就需要专门训练和田野考察。



在英语写作占据世界文坛的今日,外语学院的学者和学生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英语文化的注释者,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外跨文化整合上,提升中国文化的创造力,扩大汉语文化的影响力。赵教授强调,研究非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超越百年老“五四”,因为“五四”作为跨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中西模式”。显然,五四的世界观是局部性的,因为它基本上忽略了全球南方。因此,赵白生教授提倡一种新的跨文化研究模式——“南北模式”



讲座接近尾声之际,赵白生教授总结道,通过传记,了解非洲、研究非洲,可以让我们的世界观更为健全,让我们的创造力更加强大。在提问环节,赵教授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针对“传记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伟人吗?一般人的传记是否有价值?”等问题,赵教授的回答简明扼要:“大人物的传记固然诱人,但小人物的传记也同样独具魅力。小人物如果不记下人生的点点滴滴,让精彩随风而逝,世界就会变得空空荡荡,就像无处不在的假大叙事。”


会议总结


此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讲座在依依不舍中圆满结束。外院不少师生热情高涨,纷纷询问次日讲座地点,愿意再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