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

优秀学子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生工作  优秀学子
研途有你|王若璠:于文学的朝圣中自我求索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21-11-25     浏览次数 : 373

王若,开元网页版英语173班学生。曾获香港中文大学全球华人文学大赛翻译组二等奖,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LSCAT汉译英组一等奖,英译汉组三等奖,于2019年赴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进行学习交流。现已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文学是困顿岁月的救赎”


高中时期,王若沉醉于电影镜头下的那些百态人间光影与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浩瀚精深。在那些紧张的岁月里,王若曾酷似《偷书贼》中的女孩那样,见缝插针地“偷”着时间去看一些都铎王朝、中世纪手抄本、英国文艺复兴以及与十字军东征相关的纪录片。她也曾大胆尝试将拜伦、济慈和叶芝的诗改编成诗经体,在无法掌握诗歌与译诗格律的时候以笨拙的笔触摘译几句济慈哀婉幽冥的情诗。在那时,王若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梦想——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肩负着传播诗意与思想的使命活下去。

大一的第二学期,王若开始不满足于将阅读面仅仅限定在中文和英语世界里。在进行法语二外学习的同时,她也将大量的热情投入到德语学习当中,她不断地从这两门语言的魅力中感受着日耳曼语结构折射出的神性庄严的美与智慧的阶梯,以及罗曼语的灵动周转与圆融雅致,从此走进了一片更加深邃广博的天地。她在瓦格纳的乐章里陶醉于Tristan und Iseult迷狂炽热的爱恋,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沉醉于金色古老的德意志大地,也震撼于特拉克尔与策兰笔下战争年岁中那些流离破碎的生命。



“相聚是漫漫长夜的灯火”

在浙师大的这几年,对王若影响最深的一段经历,莫过于结识一群来自不同学院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王若在无意中从学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里得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方环非教授带领着来自学校各个不同专业的热爱哲学的同学们,经营一个叫丽泽哲学苑的哲学公众号。方老师将王若带进了哲学苑这个温暖又智性的大家庭。在这里,她认识了来自政教、汉语言、生化、日语等不同专业的热爱读书的朋友们,他们对王若的鼓励与支持使她更加坚定了跋涉在人文知识这条漫漫长旅中的决心。

每两周一次的周日晚读书会,一群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子们相聚在邵逸夫图书馆一楼的会议室里畅谈着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马克思的劳动与异化、尼采的虚无主义……而如今,当王若再次提起这些思想家的大名,那些长久暗熄于贫寒年岁的字眼,诸如“自由” “智慧”等再度于昔年心血壮志之中焚起熊熊烈火。如果没有与专业背景、阅读经历不同的伙伴们在多元世界观里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的体验,也许就没有今天的王若




“热爱是开元网页版之路的开端”


最终选择将英语语言文学确立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个过程实可谓一波三折。2019年春天,学校交换项目报名时间开放之际,在母亲的支持与自身的综合考虑之下,王若决定去北安普顿大学进行一学期的英国交换留学。时间紧迫,已专注沉迷于海德格尔、阿伦特、尼采和德语诗歌一年多的王若开始重新捡起往日对英语文学的热情。起初,王若困惑和纠结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现代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在英语文学这个浩瀚如海的领域,她不知如何定位自己。最终,对于英国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的兴趣以及对中古英语诗歌的热爱,让王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决定潜心研究中古英语诗歌,以及古英国的宗教与历史。相比于脍炙人口的近现代英美文学及理论研究,这一方向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尚待开发与传播的冷门领域。

在英国交换的五个月间,王若利用北安普顿邻近伦敦的优势,数次在伦敦参观各种英国名胜古迹与文化展览。平日在学校,她也十分享受与老师们在研讨会上平等自由地交流文学思想的体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英格兰古老迷人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情怀渗入王若的心灵。并且,于王若而言,沉醉在中古英语诗行间那些朴素却又神秘动人的大海、玫瑰与少女意象里,惊叹于古代不列颠与爱尔兰古老荒蛮却又摄人心魄的异教传统,遥想骑士与淑女、英雄与神女被竞相吟咏的亚瑟王时代……这样的开元网页版与灵魂生活,简直闪烁着天堂般的魅力。此外,王若也十分怀念在英国学校图书馆窗前那一缕昏黄神秘的阳光下阅读乔叟的悠悠时光。大四时,王若收到了来自格拉斯哥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专业、都柏林大学爱尔兰研究专业与诺丁汉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offer,在综合对比与考量之后,王若选择了诺丁汉大学的英语文学专业作为自己开元网页版之路的又一开端


“阅读是充实灵魂的伴侣”


当被问及是否能分享关于大学生活的经验时,王若强调道,无论以后从事的方向是什么,无论是否打算以文史哲研究作为未来的生涯,大家一定要多给自己留一些看书的时间,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多地在读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乐趣,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做一个灵魂充实而有趣的人。

同时,她也提到,希望大家不要将阅读面局限于课本、时文报刊和各种实用类外语材料,一定不能忘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尤其英语专业的同学,即使语言功底还有待提高,也不要怯于尝试读精深的英语原版小说,因为外语学习者不深入真正的英语人文情境很难真正掌握英语语感),深入感知语言文化的底蕴与语言精微的结构。王若建议大家在阅读英美文学的同时,也读读诸如荷马史诗(她个人比较推荐Ian Johnston译的伊利亚特,如果想研究更早期的英译本语言的魅力,可以读读ChapmanAlexander Pope的译本)这样的西方经典史诗英译本,在古老的阅读体验中感受着英语这门语言重新书写一种文明源流的美感。

在阅读英语文化书籍时,也尽可能拓宽阅读范围,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类书籍。如果没有夯实一个强大的人文素养底蕴,外语学者往往很难在外语这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



于王若而言,比起出国读研这个结果本身,最让她珍视的还是这一段横跨本科四年的漫长曲折且丰盈的岁月,以及她对人文学科一如既往的朝圣般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