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中共预备党员,英语187班学生。在校期间担任浙江师范大学翻译协会会长和班级组织委员,综合素质排名位列专业第一。曾获一次国家奖学金、两次省政府奖学金、三次校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全国口译大赛浙江赛区一等奖、LSCAT杯浙江省笔译三等奖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三等奖,2020年China Open中国辩论公开赛英文组三等奖,2020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校赛一等奖,浙江师范大学师范技能大赛英语组三等奖。曾获上海外语中高级口译证书、BEC商务英语中高级证书、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高级证书、CATTI三级笔译和口译证书、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四级证书及浙江省大学生法语三级证书,大一雅思均分7.5。现已签约金华四中。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所有的付出与努力,终会让我们在成长之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终会在收获时给予我们相应的回馈。不管结果如何,只有我们秉持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信念,才会真正享受拼搏的过程,收获最好的礼物。
徐子涵在这样的信念引领下,非常注重“蓄力”这个重要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蓄力”的过程正是积累沉淀的过程,在谈到外语学习心得时,徐子涵说道:“语言的学习没有捷径。想要稳步地提升,只能每天坚持学习。没有语言的输入,就没有语言的输出。”她认为,专业课可以使我们在某个方面有所提升,但是语言的基础和质量只能通过自己的“蓄力”来补充。例如,背单词、练习精听和阅读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一天都不会落下。在坚持的过程中,她会时常告诉自己:“现在看来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因为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长期发展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也许量变只距离质变最后一小步,这个瓶颈期说服自己再继续坚持,就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自我鼓励是她坚持下去的不懈动力。
关于保持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方法,徐子涵认为,一方面,可以以考促学,即以考试标准为目标进行语言能力提升,在备考雅思托福考试的时候经过大量的习题训练,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和听力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是提升阅读量、增大词汇量的重要媒介,利用好各种资源进行外刊精读并做好相关的笔记,日积月累,英语专业素养会在循序渐进中有所提升。
前路坎坷 乐观以待
攀登山峰的路途中难免遇到低谷期,面对低谷期,徐子涵认为一定要摆正心态。因为所有人都会遇到自己的低谷期,同时,这个低谷期的频率以及陷入低谷期时候的情绪都是难以把控、因人而异的。她说,有时完成任务直到半夜会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做了或是尝试了一些东西,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积极反馈,这时心里就会生出一种挫败感。于是她会在深夜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然后看看有意思的书,听听歌,或是和好友倾诉。徐子涵强调说,如果自我调节失败的话,一定要适时地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好友进行适当的求助,而不是把情绪郁结在心里。
其次,不能因为在低谷期使自己长期的计划半途而废。徐子涵说:“不管自己的心情是否调整好,第二天我们依旧需要完成课堂任务和学生工作。”她以自身为例谈到,原来可能一天背15个新单词,那么处在低谷期的时候反而会推自己一把,让自己再多背几个单词,多看几篇阅读,多精听几篇新闻。再如,她会通过充实忙碌的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使自己不再深陷于其中。总之,她会用所有能想到的方式激励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地跨越低谷期。
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学生组织与社团的工作是大学时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重要平台。当谈到如何做好学习、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时,徐子涵认为,首先是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知,始终将学习置于大学生涯的首要环节,把自己的黄金时间用于学习。其次,当我们选择一份学生工作时,应该先去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性质,然后判断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学生工作与学业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学生组织是让自己提早体验社会生活的一个好“抓手”,有时我们的专业知识可以付诸实践,应用到实际工作上。未来不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兼顾学业和社会实践。例如,在组织各种大型比赛的时候,如果能够事先考虑周全大小事务并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确保每个成员参与一项事务并做好上下级的对接工作,就能够最大化提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份工作,然后大家也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徐子涵始终将“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精神贯穿她的大学生活中。她参与过对外汉语研讨会、珍珠班青鸟云课公益项目和龙州县珍珠班公益项目一对一线上辅导青海与广西高中学子的英语,她分享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就要发扬奉献精神。”珍珠班的一对一志愿者项目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师范技能,更让她有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她认为自己的收获远比付出多,所有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意义非凡,而这也正是她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
行而不辍 未来可期
关于科研项目的经验分享,徐子涵说,因为自己目前处于本科生阶段,所以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校院课题。她认为做科研并不是头脑一热拍拍脑袋就随便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学习中发现一些问题,再加上学院有很多专业教师,所以不妨在老师的课堂上寻找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课后再与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可以好好利用学校的资源与线上课程,多阅读文献来辅助自己的科研项目。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她会始终坚守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初衷,不忘初心,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