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星,开元网页版英语181班学生。曾获2019年 “外研社·国才杯” 英语演讲大赛网络赛场全国一等奖、2020年 “外研社” 英语阅读大赛全国二等奖、英语写作大赛浙江省二等奖、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荣誉。现就读于香港大学新闻专业。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基于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经验积累,张晨星在大二便确定跨专业申研。一开始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支持,他们担心跨专业意味着从零开始。但是,对新闻工作的向往让张晨星义无反顾、勇往无前,这份执着源自高考志愿填报时的遗憾,却在大学四年如一颗健康饱满的种子般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她共申请了三所学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包括三个新闻专业和一个新媒体专业,目标十分明确。最终,她如愿拿到了两所学校offer,并最终选择香港大学。香港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始院长给张晨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申请过程中,她认真研读其发表的系列新闻报道,观看其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并深入了解每一个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更加坚定了她想要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决心。
满怀热忱笃行求索
从零基础跨考到成功上岸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张晨星意识到自己缺乏与新闻学相关的实习经历后,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实习工作。她主动求助老师和学长学姐,不断搜集信息,投了不下几十份简历后,终于成功应聘上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新媒体部,负责中科院海外社交账号的内容策划和文案撰写。通过这次实习她不仅积累了大量新媒体运营经验,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者。谈及找实习的经验和方法,张晨星认为:首先要勇于尝试。尤其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同学,可以尝试所有与自己申请方向有关的实习岗位,如果能和本专业融会贯通则更有机会被录取,比如她在找实习的过程中就更倾向于英语媒体类的实习岗位。其次,要学会根据工作的需求去强化自己的简历。例如,她在申请国际新闻类的编辑时,会特别强调自己在英语写作中获得过的奖项、撰写过的英文报告等,突出自己的写作技能,充分用好自己的优势。
张晨星在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实习
历经千帆抵达彼岸
谈及申研的流程,张星晨提出以下两条建议。一是提前了解意向学校专业往年录取情况。例如,她所申请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新闻传媒学院都采用边申请边录取的形式,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好所有材料。其次,及时关注学校官网、积极发邮件询问,掌握主动权,不轻信网络上所谓的“教程”或完全参照中介的建议。
另外,清楚申研的时间节点和信息搜集也是十分重要的。妥善安排好每项材料的完成时间,其中还需要联系能够为自己写推荐信的老师。在申研、保研这段时间里,老师们会接到大量同学的推荐信请求,所以一定要给老师留出足够的时间。需要搜集的信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所申请学校的材料要求,个人陈述的字数限制和具体要求、个人作品集的上交、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授等,了解得越多,在后面的笔试面试环节中也就更有把握。在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张晨星的个人陈述要写自己的“media diet”,但直接搜索会发现这个名词并不常见。随后,她搜遍了网上类似的概念才终于找到一个非常模糊的自媒体讲座录屏回放,里面的一位嘉宾提到了自己对“media diet”的理解,经过继续查找才发现这位嘉宾的名字和申请页面上负责人的邮箱名是同一个名字。在申请香港大学时,有一个题目是“你听过关于港大新闻系最好的和最差的传闻是什么?”。同样是一个需要摄入非常大的信息量以后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信息搜查的重要性。
张晨星准备港大新闻专业笔试时整理的资料
对张晨星而言,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英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她常常阅读一些感兴趣的英文新闻。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还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阅读结束后,她还会再进行复盘。复盘的目的一方面是记生词。不熟悉的单词可以记录下来,每天反复地、滚轮式地回顾,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是做批注,除了摘录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以外,她还会记录读到这个话题时自己的想法,以加深理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申研的这段宝贵经历让张晨星成长了许多,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通过写个人陈述,她总结了自己的过往经历,剖析了未来的目标。通过资料查找,她看到了新闻工作者们各色各样的人生经历,获得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除申研结果外,这些感悟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对有申研意向的学弟学妹们,张晨星也给出了自己衷心的祝愿和建议:不要害怕现在看不到结果,一颗果子的成熟,除了需要给它晒太阳、浇水、施肥以外,还需要给它足够的时间,等它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