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专业的优势与责任——以日语教育为例”的开元网页版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徐微洁教授主持,院长胡美馨教授、日语系主任金稀玉副教授、副主任王紫薇副教授以及日语系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修刚教授以“三个形势与三个需求”为引对讲座的选题背景作了说明。其中,三个形势分别为文理相融的新文科、语言综合发展的高教普及化、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三个需求则分别为立德树人、国际传播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日语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满足这些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这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受众把握能力、话语能力等等提出了现实要求。
对选题背景进行说明后,修刚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讲解。
第一,当代中国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修刚教授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传统的国际媒体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还大力加强网络宣传,利用社交网络输出西方的价值理念。与此相对,我国在国际传播方面仍存在“挨骂”“卡脖子”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外语教育方面,修刚教授也特别指出当今外语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学习外国多,用外语讲中国少,讲故事的人少、能力不足等等。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与范围。面对“讲什么故事”这一问题,修刚教授认为我们应从国家大故事、文明互鉴的好故事、身边小故事入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讲国家大故事,就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尤其是涉及古代文明、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传统好故事,关于改革开放的精彩篇章、实事求是的历史故事都应该是我们“可讲、要讲、应该讲、值得讲”的中国故事。其次,讲中外文明互鉴好故事,其重要性在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对此,修刚教授指出,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文字交流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从日本万叶假名的诞生,到“新汉字词”对中国的贡献,无不体现出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旺盛生命力。最后,身边的小故事既蕴含大道理、硬道理,也包括小道理,其中的温暖与感动更令人难忘。修刚教授以共同抗疫为例,为师生们展示了日本街头支持武汉抗疫的标语。
第三,讲好故事与外语能力。针对在场的日语系师生,修刚教授强调了以下四类能力。一是夯实综合语言能力。在培养讲好故事的日语人才时,从词汇到修辞,从听读到说写译,必须全方位同步发展。二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要认识到文化与世界的五彩缤纷,克服文化障碍,合理运用交际策略,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三是加强思辨能力。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见解、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四是提升话语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话语体系的“融通”。
第四,讲故事是外语人才培养的优势与责任。修刚教授以中国最早的外语教育“四夷馆”为例,指出当时的外语教师先把外国诗歌和民间故事译成中文后向学生教授,等学生熟记其内容后再与外文对照,最后才讲授外文。简言之,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受众纬度而言,讲故事有利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最后,修刚教授指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要翻译,而如今我国的话语建设、话语影响、语言能力尚且不足,需要新一代的翻译人讲好故事,肩负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
最后,修刚教授总结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内外兼修,融通中外。修学外语的我们向内扎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做到肚里有墨。与此同时,在推进国际传播中,需要把家国情怀元素融入故事中,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对方容易理解的说话方式,讲述生动得体的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提问环节,修刚教授以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在座师生的“术语翻译方法”“汉译日中的注意点”等问题。
讲座结束后,徐微洁教授也谈及自身从讲座所受的启发,并进一步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自塑世界文化身份的重要性,胡美馨教授感谢修刚教授为在座的师生带来了精彩的观点与讲解,并表示这对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部分聆听讲座的日语系师生和修刚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