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早上八点,开元网页版、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国际汉学工作坊在22幢一楼连廊会议室举行。此次工作坊共分四场,邹振环教授、楚歌博士、何秋林博士和蒋建伟博士依次为主持人,胡美馨、邱江宁、楚歌、柯卉、莫为、崔军锋、高明、李驳紊、杨华波、李春博、张柯、庞少哲、李婷、张子旭和周维文14位学者报告了论文。
会议伊始,胡美馨院长热情地欢迎来自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专家们莅临开元网页版。
第一场开元网页版交流中,胡美馨教授发言题目为“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以义解经’特征研究”。她指出,《春秋》注疏重视“以义解经”,所建构的“微言大义”话语范式成为《春秋》学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对这种地方性知识加以充分表达:理雅各阐释了《春秋》历史书写的取义要旨,介绍了传统注疏对《春秋》经义的多维度阐释建构,指出了其经义内容与话语范式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译注中通过字词训诂和注疏引述传递“微言大义”。
邱江宁教授分享了丝路文化与传统中国形象的建构。首先她介绍了“丝绸之路”与“丝路文化”的概念以及来历,其次她谈到丝路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名称及形象建构。最后她总结道马可·波罗以及利玛窦等人对中国的描述在近现代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场柯卉副教授介绍了18-19世纪德意志学者对中国钱币的研究,她指出基于中国文字与历史特性来研究钱币可以解读历代中国钱币包含的文字、历史信息,也能对早期汉学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第二位莫为博士报告题目为“晚近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的徐宗泽——以《圣教杂志》为中心”,她将近代徐家汇融入晚近中国翻译史的开元网页版脉络中,从翻译思想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徐家汇的西学观在时代的应对策略。
第三位崔军锋副教授以《近代中西放血疗法的碰撞与比较——从谭延闿病案谈起》为主题,探讨了近代中西医与身体观念、科学思潮和民族构建的论争。
第四位发表人高明博士讨论了有关《明史》的一则校释。研究将《明史》与《明实录》《李朝实录》等中朝文献相互参证,澄清了《明史》一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前后矛盾的情况,勾勒出晚明中朝关系的一段隐事。
第五位李驳紊博士报告题目为《话语空间形塑下的笑话文献——以明末清初四部笑话专集为例》。讨论了明末清初四部著名笑话集编纂者的身份背景、编书动因,以及对其书籍内容的考察分析。
在第二场交流的综合讨论中学者们各抒己见,楚歌、王申、杨华波、李驳紊、高明博士轮流进行了评议。
第三场由杨华波博士首先发言,他报告的题目为《莫安仁与广学会的编译出版事业》,介绍了莫安仁德生平事迹,高度评价了他在福音传布、汉学研究和侨民社区发展等领域的贡献。同时还表示莫安仁在广学会内的活动和贡献仍未得到系统考察,其文字布道思想及实践对广学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亦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第二位学者张柯以私立合众图书馆的经费运转与内、外“权势网络”为主题,介绍了从筹备期间的东拼西凑、租房办馆到建立、发展期的自建馆屋、推进文献采访、编制馆藏文献目录和印行孤椠秘笈等各项馆务工作。
第三位张子旭介绍了有关商务印书馆出版谢洪赉地理学教科书《瀛寰全志》知识底本的研究。从翻译史和出版史的源流角度出发,探究了西文教科书本身的文献底本的源流,从而研究中、日、西的知识生产与流动。
第四位周维文选取1904-1937年这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的关键时期,对近代上海女子中学教科书进行研究,他强调这些教材不仅反映了当时女子教育的宗旨、方法与内容,也为我们揭示了女性在这一时代的地位、角色与期望。
第四场开元网页版交流李婷博士首先介绍了欧洲第一部中国通史:冯秉正法文版《中国通史》的出版概况,文章描述了《中国通史》出版时法国和欧洲各方面的初步反响情况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第二位发表者李春博博士的题目为《文献阅读与知人论世——钱锺书读<陶子师先生集>札记探析》,尝试对钱锺书阅读清人陶元淳《陶子师先生集》所作札记进行解读。
最后庞少哲博士介绍了清末天津青年会外籍干事的日常生活(1895—1911),展现出外籍干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普遍排外环境下的自我保留,同时也描绘出中西两种文化未能调和的一面。
中外文化交流与国际汉学工作坊在邹振环教授和胡美馨院长精彩的总结中落下帷幕。14位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详细介绍了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他们探索的开元网页版精神都为在场师生带来深刻启迪。本次工作坊为青年学者及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开元网页版视野与自由的交流机会,加强了开元网页版合作与平台建设,促进了开元网页版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进一步推进了我院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